尺幅之中,万卷锦绣——2009年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赛题评析
陕西省咸阳市教研室 杨智厚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第一中学 梁 斌
“读万卷书,述千年事”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丰厚的知识积累及雄健的表达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勤于读书,丰富储备,唯此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要义毕现,课堂意趣盎然,引导学生领略语文的妙趣。“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2009年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活动,对检测广大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激发其读书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下面就本次竞赛的试题略作评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试题特点:
1. 点面结合,博涉约取。
文学领域浩烟广阔,兼文、史、哲、理于一炉。本套试题,以文学史为面,以知识要素为点,提玄钩要,罗致细密。从面观之,首先注重中外文学的全面考查,以中国文学为主,兼顾外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读书需“广”的基本要旨。试题以“史”为纲,从先秦文学开始,逐层列示两汉、唐宋、明清,直至现当代文学,基本涵盖了文学史的每个阶段。古今中外,构建起了试题的基本面。“治学先治史”,文史结合,很好地体现出了语文(文学)读书与研究的特点。
从点观之,试题在文学史纲的框架下,选点恰切,有代表性。首先,选取的考点基本上都是每一阶段的文学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流派、诗文小说、传记逸事,是语文教师熟悉且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非猝冷生僻。如《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孔子及《论语》,司马迁与《史记》,唐宋明清时期的李白、白居易、王昌龄、苏轼、关汉卿、乾嘉学派、《红楼梦》;现当代文学中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贾平凹的《秦腔》;外国文学中的“意识流派”、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大多在语文教材中常有提及。其次,在选点上注重各类文学样式的考查。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流派等)的识记,诗词歌谣的鉴赏,小说人物与情节的分析,散文欣赏,文学评论写作等,将识记、理解、鉴赏与写作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
2. 读用兼顾,理趣相生。
“多读书,活读书”,读书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在于读以致用,在运用中有所求新,有所创造。本次试题,在角度的设置与考查方面很灵活,需要参赛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思维,分析归纳,求得新解。
(1)读用兼顾。在识记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切入点变化灵活。如对《论语》的考查,既需要识记《论语》成书的知识,更应懂得从印刷的角度如何修改错误,在作答上还需一定的技巧;“七步诗”的考查,要求理解词语含义及效果,需调动思维理解分析,并非简单考查文学常识;名著考查中,除回忆情节,还须分析人物(晴雯)性格;根据五言诗创造七言诗,巧妙地考查了律诗知识;歌谣并非考查名称类型,而是考查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节选的《资治通鉴》一节内容,试题设置都需要教师联系上下文内容,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现代文阅读部分均涉及分析与归纳,同时还涉及知识文化的迁移与创新;考查文学评论写作,既注重参赛者的文学积累,又注重其分析评述、写作运用,以能做到独辟蹊径、见解独到、文笔洒脱、意趣盎然为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竞赛试题告诉我们,既要读好书,更需有好法,提高梳理探究的能力已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需。
(2)理趣相生。在注重对文学(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考查的前提下,竞赛试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渗入逸闻趣事的考查,替代传统典雅的文史专考。这样,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意趣,引导语文教师在读书中关注文学趣闻,进一步体现文学活动的包容性,而且使参赛教师在答题中享受一份文学的独有乐趣,平添色彩,理趣相生。如指正《论语》刊印的错误;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关于汪伦与李白书信的趣事;《苕溪渔隐丛话》中有关《资治通鉴》的一段节选,既有趣味,又可通过分析而得出答案,不一定非得读过才能作答;童谣的考查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穆斯林的葬礼》节选文字的设题,除基本的词语解释及内容分析外,多考查对文学的认识,教师可根据生活常识作答,化难为易,寓理于趣;评论给出的材料是《家》和《复活》中两段精彩的爱情描写,作答中也可联系小说全部的内容,即使没读全篇,也可就节选而作文,联系其他爱情题材的作品亦可论述,不必拘泥,绝不会有郁闷之感。“文理为枝,文趣为花”,构成了竞赛试题绚丽的风景。
3. 读教相长,切近教材。
上文已提到,今年试题在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文学(语文)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流派等,在高中语文常规教学中多有提及。考查典范性的文学知识,本身就体现着“读书促进教学”的目的;另外,考虑到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常给学生讲授的试题作答模式与技巧,试题在提问内容、答案的层次性方面也基本与教学共通。如《诗经》艺术手法、《报任安书》名句默写、根据对联判断作家、文言文断句,都属教学环节中的基础内容与考查形式;诗词鉴赏中的体裁、题材、句意理解、表达方式赏析;占50分的现代散文阅读,试题设置基本以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的表达手法、探究与评价为主,这些题型与方式,都是高考中的规范考点。从答案的组织上看,扣题紧凑,文字简洁清晰,难度绝不会超过高考。因此,参赛者只要在教学中功底扎实,总结高中语文试题的答题规律与技巧,在读书竞赛中定会得心应手,舒展才华。可以看出,竞赛试题的导引性很强,与教学联系紧密,根本目的还是检测教学。
(二)考情感受与分析
读而知不足,考而知疑困。通过参加本次读书竞赛活动,结合卷面的情况,感觉教师自身有以下方面不足,尚需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提高能力,提升境界。
1. 知识识记不准,盲点很多。在应试过程中,许多识记性内容答不出,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教材较少涉及的区域。如《诗经》参考书、茅盾文学奖作品、乾嘉学派及其宗旨、意识流派、名著情节节选、外国文学部分,作答准确者不多,这反映出了教师平时阅读不广泛,知识识记不准的不足。因此,排除广大语文教师日常教学艰辛、教学内容具体琐细的客观障碍,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多阅读文学史、文化史,处处留心皆学问,增加知识储备,以便在教学中能引申联系,丰富教学内容。
2. 读书时应多思考,多分析领悟,多做探究,力求有心得和创新。竞赛试题相当多的内容都是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需充分调动思维。有许多老师在作答时结合材料的分析不够,扣不住要点,这提示广大教师阅读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读”的层面上,希望老师们将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方式也运用到自己的读书生活中来。
3. 组织语言的表述能力有待提高。本次竞赛活动中,许多老师对考题心有领悟而语言表达层次不清,语言生涩。如鉴赏阅读部分,答案似是而非;写作部分,内容散乱,词句平淡。其根本原因就是平时疏于动笔,造成了围绕答案教学的机械思维。希望老师们勤拭笔尘,谙熟写作,成章显采,具有学者的风雅气度。
(三)试题改进建议
文学领域博大精深,绝少有穷尽者,恰似入海拾贝一般,捡得一枚也属所得。本次试题在宏广的构架之下,不妨再增删饰品,使这座殿堂更为精致辉煌。
1. 增设文学史的考查内容。文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的产生等都存在于一定的时代、文化及作家自身经历的背景之中,新的文学样式及文艺理论的出现都有规律性。纵观试卷,基本上都是以“点”代“面”,以具体的作家及作品来代表某一时期的文学,写作部分也是如此,涉及文学发展史的内容还较少,略觉理论方面有欠缺,教师文学理论素养的提高得不到引导。如可以以小课题的形式,通过分析某一作家的思想变化、某一个流派的兴衰来反映时代思潮及文学文化,用梳理脉络的形式窥探教师的宏观架构能力等。
2. 适度增加外国文学的内容,尤其是欧美文学史中的世界经典作品。如古希腊文学、文艺复兴、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等,这些应该是文学阅读中相对重点的内容。
3. 适度删减现代文学阅读的内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容量大,试题多,分析概括有一定的难度,且考虑广大教师书写表达的实际(大多数教师的作答比答案更为细腻具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试卷基本都很仓促。可删减这部分内容改为其他内容与形式。
读书怡情,悦性,增智,交友。本次读书竞赛称旨小而见义远,尺幅之中,藏万卷锦绣,引领广大语文教师向文学的圣殿拾阶攀登。“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多读书,在神圣的讲台上释讲文学,一展风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