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教学研究网 >> 新闻系统 >> 教师培训 >> 正文

2010年(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决赛答案

2010-5-20 10:56:4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wyz 浏览量:

2010年(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

初中组决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40分,1-15题每空1分,16题每空2分)

1. 比喻  排比

2. 汉赋

3. 萧统   文选

4. 骈体文 四 六

5. 沈约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6. 西游记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 儒林外史  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

8. 新青年  民主  科学

9. 胡适  一只马蜂 

10.  泛神论

11. 伤逝  子君

12. 雷雨  日出                     

13. 莎士比亚  麦克白  李尔王  奥赛罗

14. 狂人日记  鲁迅

15. 经传释词  马氏文通  词诠

16 警告人类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可怕的变异  企鹅生活的南极竟然长出了沙漠中的植物,暗示了环境的变异

二、(30分)

17 昔年乘醉举归帆  昔年  乘醉(或“醉”)(6,每空2分)

18 水仙齐著淡红衫  夕阳映照下的白帆就像是水中的仙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6分,第一空2分,第二空4分)

19 (1)长久保持  (2)想法  (3)这里指羡慕、觊觎(3分,每词1分)

20 (1)物品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2)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6分,每句3分,大意对即可)

21 作者认为他们是窃国大盗,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而已。(4分,大意对即可)

22 罗隐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与揭露,不是仅仅停留在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误国、骄奢放纵的水平上,而是更进一步,锋芒直指统治者的阶级本质——他们都是打着“救黎庶”“安天下”的旗号来欺骗天下百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讽刺尖锐,见解深刻。(5分,继承传统2分,讽刺尖锐、见解深刻3分。可酌情给分)

三、(16分)

23. 天文  太阳直射黄经,昼夜等长  文化  世间万物只有平衡才能生存,才能发展(4分,每空1分)

24. 讲求平衡,讲求包容,讲求共存。(2分,大意对即可)

25. 踏青:让人领悟人生就像一次郊游,最终是要“归”家的,生归于死是一件乐事。

                祭祖:感谢先人生时的贡献,生者也要像先人一样建功立业,走好自己的人生。(4分,每词2分)

26. 农历的七月十五 农历的十月十五 2分,每词1分)

27. 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结构的特点,将汉字进行拆解,生动地引出了对“同”的探讨。(2分,大意对即可)

28. “上河”代表着人间的世界,这句话是说中国人对生和死的理解,中国人的特有人格和大幽默、大安详是贯穿于一年四季、贯穿于世世代代的。(2分,大意对即可)

四、(18分)

29.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2)渲染一种美的氛围,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做铺垫。(4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30. “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哀的现实中;“小屋与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表现了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幸福和快乐的憧憬与追求。这就突出了司机面对危险与悲剧的现实,仍然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的形象特点。(4分,大意对即可)

31. 作品前半部分,写远观小屋与母女时,司机心中充满了美好而幸福的感受;作品后半部分,写司机在近距离与小屋和母女俩接触后,却感到极度的迷惑、失望与懊悔、伤心。作者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这种变化。(6分,内心变化4分,写作手法2分,大意对即可)

32. (1)远的东西总觉得是美好的,而近的东西总觉得是不满意的。 (2)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永远不可超越的。 (3)虚幻的东西虽然遥远,但却很美好;真实的东西虽然近在咫尺,但却令人失望。(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解读只要合理也可得分)

五、(16分)

33. 两个问题:自由选举的原则和精神实质;大学的核心价值观。(4分,每个问题2分)

34. 作者引述了四位美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观点。目的是:避免大量乏味的理论论证,在对他们的论点的剖析中,巧妙而深刻地借机阐明了作者的观点。(4分,人物1分,目的3分,大意对即可)

35. 杰弗逊的民主观点更加进步。因为按照汉密尔顿的“精英民主治国”模式,不能避免“政府变成由自私自利分子把持的政府,或是为个人谋私利的或代表一个阶级的政府。这种做法最终会使自由选举归于乌有。”(4分,谁的民主观点进步1分,阐释3分)

36. (文章倒数第二、三、四自然段)可以概括为:“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民主思想的人。”(4分,大意对即可)

六、(30分)

37. 阅卷参考:

我国古代叙事诗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形成到成熟的过程。

1)先秦时期,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但《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已有叙事成分,如《静女》等,记事概括,没有中心情节和饱满的人物,是叙事诗的萌芽。

2)叙事诗至汉代乐府民歌初步形成。民歌是诗歌的先行者,两汉乐府民歌中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如《东门行》《陌上桑》等,它们都写了生活中的片断,有情节、有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特征,意味着叙事诗已初步形成。

3)东汉末年,出现了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志着叙事诗的快速发展和成熟。


2010年(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

高中组决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40分,每空1分)

1 儒家经典  作家作品集

2 ①殷商隐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该山被称为天下第一“义山”。②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③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

3 ①析字 ②示现 ③互文 (只答对偶不给分)

4 ①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②鲁迅早年思想受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和尼采(个人主义)的影响

5. 程朱学派  心学  王阳明(王守仁)

6. 陈寅恪   梁漱溟   乡村建设   顾准 顾准日记 20世纪中国的良心

7. ①《中国现代小说史》(或《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②《万历十五年》(或《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 ③《管锥编》  ④《中国哲学史论》(或《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8. 审判   城堡(或“美国”、“饥饿艺术家”等)  追忆逝水年华  厌恶(或“恶心”)  局外人

9. 萨尔瓦多·达利(答“达利”亦可)   超现实主义

10. 陈鹤琴   活教育

11.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论 发展主义教学论(或发展性教学论)  范例方式教学论(或“范例教学”“示范性教学”“代表性教学”“基本性教学”“基础性教学”“典型教学”“经典性教学”)

12.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意思对即可) 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13. 低能耗、低物耗(或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益等)

二、(30分)

14. 上联赞扬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下联肯定他严以治蜀政策的合理性,并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决定。(4分,上、下联理解正确各2分)

15. 童心说   焚书(2分,每空1分)

16. ①无客时,诗人愁闷无遣,只能与花为伴,向落花倾诉心里的孤苦;②作者惜花,实是自悲自怜,借此表达风烛残年的自己独处时的寂寞与凄楚。(4分,每个答题要点2分)

17. ①诗人在与传统思想的斗争中孤军作战,独坐时对暖风细草体察专注,恰能排遣孤独寂寞,而任思想在凉月晴沙的廓大境界中驰骋; ②末句的“送”字别情依依,使得该诗在哀叹与感伤外,又注入了乐观、豁达与豪情。(5分,答题要点①3分,要点②2分)

18. ①但是,麒麟作为一种动物,不是在家里蓄养的,也不经常在人间出现。②虽然如此,麒麟出现,一定是有圣人在位的时候,麒麟是专为圣人而出现的。(5分,第一句2分,第二句3分)

19. 答题要点:①文章以“祥”与“不祥”的反复变化为线索(麟的祥—不祥—祥—不祥);②一正一反,再一正一反,大开大合,竭尽起伏变化。(4分,两个答题要点各2分)

20. 答题要点:①“麟”在文中喻旷世奇才,“圣人”指爱惜人才的圣君贤臣。麟不为人知,比喻人才得不到执政者的赏识。②这既是作者仕途坎坷、有志难逞的写照,也是为天下怀才不遇的才俊之士鸣不平。③既谴责统治者不识人才、不用人才,又提醒有才识之士要择明君而为之用。(6分,三个答题要点各2分)

三、(19分)

21 ①答题要点:这首诗记述了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三子”临下葬时的情景,表现出时人对子车氏三兄弟的同情和惋惜。②答题要点:整首诗的结构为重章复唱形式。每一章开头都用了比兴手法。还用了呼告、双关和反衬的修辞手法。(6分,每一问3分。第②问中的整篇结构特点、比兴手法、修辞手法各1分)

22.①这是对牺牲者的宠幸,牺牲者们应该高高兴兴地追随自己到那未知的世界中去。②这三位都是精英,对他们的殉葬结局十分同情,感慨为什么不用普通人替换他们。③殉葬者固然值得同情,但是诗的作者希望拿“去‘赎’的那些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眷念”,说明存在着人祭和人殉的时期,人们普遍缺少同类意识,他们似乎感觉不到那些牺牲者和从葬者也是和自己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的人。进而说明秦文化与中原地区诸国比较是落后野蛮的。(3分,每一项1分。第③项不答最后一句话也可以得分)

23. “同类意识”就是认识到人和人一样都有感知和眷顾,都是鲜活的生命。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和自己相同的人存在,要对他们仁爱,要想到他们的生存需求。(2分,答案的两句话各1分)

24. 答题要点: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②马厩失火,孔子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受伤。③孔子诅咒始作俑者。④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评价。(4分,每个要点1分)

25 要点提示:围绕“从‘五四’以来我们就批评儒家,批评孔子,这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凡事都应该有分析”这句话组织答案即可。(4分,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语言表述有缺欠适当扣分)

四、(16分)

26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相信自己能完成既定目标。②当我们按照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完成了应做的一切事情,很好地走完人生之路的时候,就是面临死亡也不要怕,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你也会是这样的。(2分,两个意思各1分。大意对即可)

27 发现天地万物的规律,为百姓求生存,继承并发扬古今圣贤开创的学术,开拓千秋万代太平盛世,这是哲学家自己期望做到的事情。况且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处于复兴之际,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懂得天人关系,通达古今变化,明了安定国家、对外强国的道理的人,怎能不尽力发挥自己的学说,用来为我们的国家招致太平,使我们的亿万人民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呢?即使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我内心却向往这样的作为。不敢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但我愿意为此而勤学不辍。(5分,大意对即可)

28 前一首诗描绘一位得道高僧,修炼得鹤发童颜,别无他求,只诵真经。前往问道,他只有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的含义是:云在青天飘游,尽其自在悠闲;水在瓶中存在,自得其所。人各有追求,尽其志去作为好了。后一首诗描绘了一种清净高远的生活:居于山野随情惬意,没有俗人之间的应酬;兴致所至登上孤峰之巅,在清风明月之下放声长啸。一是尽力有为,一是清高避俗,这就是冯友兰先生精神境界的两个组成部分。(5分,解说两首诗的意境各2分,归纳冯友兰先生的精神境界1分)

29 这篇纪念文章重在记述冯友兰先生一生的追求和作为。文中说“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归纳,也是对冯友兰先生一生的极好概括。所以用“云在青天水在瓶”作为题目再恰当不过了。(3分,大意对即可)

五、(15分)

30. 首先要明确存在主义者的主张:他们认为人和世界是分离的,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然后根据“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无意识的、秘密的召唤,一切面貌提出的要求,这些都是胜利必不可少的对立面和应付的代价。”“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斯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下聚合而又马上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这些文字组织答案。(5分,了解存在主义的文学主张1分,能结合西西弗斯的形象进行阐释4分)

31.俄狄浦斯的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6段。在段尾还引了俄狄浦斯的另一句话:“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作者认为,“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谬的发现中产生的,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荒谬的感情还很可能产生于幸福。”这些都可以作为组织答案的依据。(5分,能针对题目回答,并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32 西西弗斯的故事告诉我们,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为信念做出牺牲,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内心感到很充实而不受外部世界的诱惑与干扰,是幸福的。(5分,大意对即可)

六、(30分)

33 例文略。

提示: 1. 以下立意都属切题范围: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②写作需认真;③读书需认真;④写作应具备的素养;⑤虚构与史实的关系等。

2 可以写杂感文章,也可以写叙议结合的散文。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我来说两句